-
爱心涌向“爱之家”2012-11-15几名“爱心妈妈”正在整理刚刚收到的棉衣。本报记者禹舸摄 本报讯 天气越来越冷,爱之家孤儿寄养点急需过冬衣物,为了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希望大家能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帮这些孤儿(11月8日本报曾报道)。此事见报后,引起市民关注,不少市民打电话询问爱之家孤儿寄养点的九游app官网下载的联系方式,想捐献棉衣。 市民周女士在市区建设路与凌云路交叉口附近上班。她第一个给记者打来电话,询问爱之家孤儿寄养点的九游app官网下载的联系方式。 周女士说,她有好几位同事的孩子都长大了,很多棉衣没穿几次,现在已经不合身了,她们想把这些棉衣捐给爱之家孤儿寄养点。 市民柏先生也打来电话要捐棉衣……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爱之家孤儿寄养点,一位市民刚捐献了一大包衣服。寄养点的“爱心妈妈”和志愿者正在清点、整理。旁边还有一些已经整理好、打包过的过冬衣物。 据寄养点负责人朱智红介绍,寄养点的孤儿所穿的棉衣已经够用。目前,市民所捐献的衣物,她们清洗、整理、打包后,准备送给周边县(市、区)的孤儿寄养点。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举办了一个‘暖心包裹’活动,我们作为其中一员也参与到其中。”朱智红说,“暖心包裹”主要是针对一些孤残或家庭贫困的孩子。目前,她们已募集了8个“暖心包裹”,分别寄给了叶县、南阳和河北沧州等地的一些孤儿。 “近日,我们‘爱之家’的志愿者和‘爱心妈妈’利用空闲时间在汝州、叶县、鲁山等地走访,发现不少贫困家庭或孤残儿童过冬衣物较少,我们计划再资助100名周边县(市)的孩子。”朱智红说,捐献的衣物不论新旧,她们都接受。 “我们负责清点、整理、消毒,您只要献出一片爱心就行。”朱智红说,如果有市民愿意捐献衣物,可拨打电话15137531127与米女士联系。 来源:平顶山新闻网 原文地址:http://www.pdsxww.com/news/2012-11/13/content_1977099.htm
-
法官妈妈“以助童之心,为儿童造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判后救助工作纪实2012-11-152012年2月29日上午,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童缘”项目资助“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涉诉困境未成年人救助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举行,中华儿慈会理事长魏久明将资助善款20万元的支票交到海淀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鲁为手中,标志着项目的正式启动。 以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法官为主组成“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作为中华儿慈会“童缘”项目的执行机构,借助这一社会慈善力量的资金资助,共同对处于诉讼特殊困境中的未成年被害人和被告人进行生存、心理、技能、成长等全方面的救助,这在全国尚属首例,也是海淀法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管理创新举措。据了解,2007年以来,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已经用专项救助基金救助了31名失足少年。 “慈善助儿” 为受害家庭点亮希望 残破的饭桌上,放着一碗玉米做成的糊糊,跟几块白菜和土豆混在一起。小男孩吃得很香,还不忘将碗里的土豆夹给奶奶。室外的温度只有零下5度,屋里的温度也接近零度,小男孩单薄的身上只穿了一件破旧的外套,脚上穿的是邻居送给他的一双单鞋。 这个小男孩叫小威,6岁,系一起故意伤害案中被害人刘某的孩子。因被告人同样来自贫困地区,小威及其家人未能得到实际的民事赔偿。刘某死亡后,小威的爷爷也离开了人世,母亲又改嫁他人,家里只留下小威与疾病缠身、年迈的奶奶,这一老一小两人每月只能依靠政府给予的112元低保金生活。勉强维持的温饱,由于家庭的困难,小威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只能断断续续地上幼儿园。 有外人来访,小威放下碗筷躲到奶奶的身后,怯生生的看着眼前的陌生人。来访的正是审理他爸爸案子的海淀法院法官王丽娟和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尚秀云,她们千里迢迢带着为小威购买的衣服、食品、学习用具,更重要的,她们还带来了供小威生活的人民币二万元善款。 “感谢法官们一直惦记着小威,大老远来看我们,还送来了这笔救命钱,我一定把他培养成才,报答你们的恩情”,小威的奶奶一手颤颤巍巍的从“法官妈妈”尚秀云手中接过捐助款,一手赶紧拉过小威给法官们鞠躬,祖孙俩激动的泪水抑制不住地往下流。 为了保证捐赠者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小威的身上,也为了履行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对捐赠者的承诺,在区、镇、村三级政府的监督下,海淀法院的法官还与小威的监护人签署了捐赠协议,同时明确了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及村委会为受托第三方,监督该笔善款的使用。签约后,为了将善款妥善保管,法官们又与小威奶奶一起来到了银行。 妥善安排好一切后,尚秀云法官和王丽娟法官婉拒了小威奶奶留下吃晚饭的邀请,在黄昏时分踏上了回程的路途,小威与奶奶站在院墙边的法官们挥手告别,脸上带着春天般明媚的笑容。 “爱心回家” 为失足少年照亮归途 7月23日下午1时,在北京站即将出发的t177次火车旁,尚秀云法官、王丽娟法官将17岁的小图带到列车长跟前,再三委托他对小图予以关照。汽笛声响起,小图依依不舍地向法官们道别,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小图,17岁,自幼父亲去世,与母亲和妹妹相依为命。今年,他跟着几个同乡一起到北京的新疆餐馆打工,想减轻妈妈的负担。可到北京后却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餐厅,他被强迫到街上扒窃,后被公安机关抓获。案件起诉到海淀法院,承办法官王丽娟考虑到小图的实际情况,依法对其从轻处罚并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法制教育。 海淀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副组长范君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即与刑二庭庭长陈雷和副庭长、“法官妈妈”尚秀云商议,为了帮助小图早日回归家庭,不至因迫于生计或被不法分子利用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决定利用儿慈会“童缘”项目善款,在小图释放当日帮其回家。 小图释放时正值暑期学生返乡期间,加之去往新疆的火车发车次数有限,所以小图的返乡火车票非常难买。法官助理杨光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尝试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为小图购票,终于为小图争取到一张释放当日的火车票;书记员吴丽业还利用休息时间,冒着酷暑为小图购买了t恤、短裤、凉鞋和清真食品。7月23日当天,法官助理杨光、书记员吴丽业一大早就前往看守所为小图办理了释放手续,并将其带回法院为其准备了可口的清真饭菜。 “法官妈妈”尚秀云、法官王丽娟语重心长的对小图进行了道德、前途教育,并嘱托其在回家路上注意安全,回家后要好好继续读书,为家里承担更多的责任。下午1时许,法官们冒着酷暑,和大家一起将小图送到北京站。这已是海淀法院少年法庭用专项救助基金救助的第29名失足少年。 “爱心传承” 让迷途青春重绽光彩 近年来,外来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且多来自偏远、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很多失足少年在回归家庭、升学复学、治病康复等方面存在着现实困难。如何帮助这一弱势群体平稳回归社会,防止他们因迫于生计或被人利用而再度犯罪,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判后救助工作作为司法审判促进社会和谐的创新举措,应运而生。 “海淀法院从2007年开始就利用爱心人士捐助和法官个人捐款,首创了‘判后救助专项基金’,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失足少年送回人生正路,”“法官妈妈”尚秀云介绍说,“但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救助资金不足的矛盾开始凸现。而且,我们发现,司法实践中还有许多因自身或亲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造成严重身心创伤、得不到任何赔偿的被害儿童亟需救助。” 正当法官们一筹莫展之际,2011年10月,她们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中华儿慈会专设“童缘”项目对困难儿童救助项目予以资金支持。为了争取到这个项目,海淀法院少年法庭设立“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申报“涉诉困境未成年人救助项目”,历经四个多月的筛选、答辩程序,最终在全国上百家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中华儿慈会对单个项目最高额人民币20万元的资助款。 “少年有志,国家有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救助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也是我院多年来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海淀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鲁为说到,“感谢中华儿慈会‘以助童之心,为儿童造福’的善举,使我院的未成年人救助工作得以延续、扩展和深入,我院也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把司法为民工作落到实处。” 据悉,除“爱心回家”、“慈善助儿”行动外,海淀法院还深入推进“暖衣暖心”、“重塑童心”、“就业金桥”等六项行动,积极拓宽救助渠道,不断规范救助方式,使爱心救助行动发挥到了最大效用。 来源:中国法院网 原文地址: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2/11/id/786199.shtml
-
“向善力量——早产儿救助沙龙”举办2012-11-1311月7日,由中国经济网公益频道主办,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早产儿救助基金和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星光基金联合承办,以及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发展中心早产儿互助工程提供支持的“向善力量早产儿救助沙龙”在嘉诚印象商务会所成功举办,该沙龙主题为“如何从公益角度支持早产儿事业”,与公益机构人士及爱心企业代表就早产儿救助及公益事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新建议。 来源:北青网 原文地址:http://news.hexun.com/2012-11-12/147836491.html
-
河南安陽:“暖心包裹”溫暖貧困地區留守娃2012-11-122012年11月7日下午,河南省安陽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多功能展廳,“童緣·暖心包裹”捐助現場,市育才小學二年級的小學生:自己個子不高,就是踮著腳也要把心愛的衣物遞給叔叔阿姨。 2012年11月7日下午,河南省安陽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多功能展廳,“童緣·暖心包裹”捐助現場,工作人員正在整理“暖心包裹”。 2012年11月7日下午,河南省安陽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多功能展廳,“童緣·暖心包裹”公益活動物品捐贈儀式在這里舉行。安陽市育才小學的孩子們高舉隊旗,把閑置的衣服、鞋帽等物品捐獻出來,放進了“暖心包裹”,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此次物品的捐贈標志著“童緣·暖心包裹”公益活動在安陽市正式啟動。 當天是二十四節氣的“立冬”。寒風蕭瑟、天氣漸冷,我國西部高原地區已經下雪,很多貧困地區的小朋友卻只穿著單衣單褲、坐在沒有暖氣的簡陋教室里上課;而在另外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孩子們有好多閑置的衣服、鞋子等物品。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特別籌劃舉辦了“童緣·暖心包裹”公益活動,旨在幫助貧困少年兒童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也讓孩子們學會互幫互助、共同成長,培養孩子們勤儉節約、樂于助人、提倡環保的價值觀念。 安陽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作為“童緣·暖心包裹”公益活動項目執行機構,積極動員全市兒童、家庭、社會都來參加到這項兒童公益慈善活動中來。安陽市育才小學、大院街幼兒園等集體參加了“暖心包裹”活動,第一批捐贈物品800多件,安陽義工聯愛心人士已裝入由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提供的“童緣·暖心包裹”,將依次發往貧困地區。 (稿件來源:安陽廣播電視綱絡總台記者管理中心)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原文地址: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343432-2.htm
-
“公益抄袭门” 借鉴与创新的博弈2012-11-09快乐小陶子在博客上发表说明讲述现因后果,也引发了双方的网上口水战 一个公益项目的归属 “书香中国”抄了“快乐小陶子”?2012年9月12日,中华儿慈会天下溪基金快乐小陶子教育公益工作室(以下简称“小陶子”)创始人安庆华在其新浪微博上质疑大学生公益项目“书香中国流动图书馆”(以下简称“书香中国”)抄袭其工作室项目“快乐小陶子流动图书馆”,参加“黑苹果青年社会创新营&青年公益创业扶持计划”(以下简称“大学生黑苹果”)大赛。在微博上,安庆华将矛头指向河南省青联委员、濮阳恩来爱心联盟秘书长方红,并向对方发问:两者有何不同?拿着这样的项目设计书参加比赛,不觉得难受么? “大学生黑苹果”是由零点青年公益创业发展中心(简称yes)发起运作的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公益项目。通过评选的大学生公益项目将会获得启动资金、能力培训、项目评估、媒介传播等多方面的支持。启动资金的数额从3千到3万元不等。“书香中国”是向提其提交申请的项目之一,由河南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谢丽(化名)申报。 安庆华之所以将矛头指向方红,原因在于谢丽是“恩来爱心联盟”的志愿者,因此,有着一定公益工作经验的方红成为谢丽的主要指导老师,参与了“书香中国”项目的设计。在项目设计书中提到,可以利用恩来公益的资源,在具体执行上进行合作。安庆华判断方红是抄袭事件的“操纵者”。 实际上,“书香中国”的项目设计并不复杂,基本沿袭了传统公益项目“流动图书馆”的模式:由公益机构募集善款或图书,集合志愿者定期为城乡少年儿童以及打工子弟提供以绘本为主的课外读物。 2012年6月13日,“大学生黑苹果”项目面试,“书香中国”并未获得组委会支持。随后,安庆华通过yes项目官员凌靖得知此事,阅读其设计书后,认为其有抄袭嫌疑。 9月27日,安庆华又一次在微博上表明态度并提出诉求:第一个诉求是确认书香中国流动图书馆项目抄袭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馆项目;第二个诉求就是确认抄袭主体,并要求得到抄袭主体道歉;第三个是抄袭主体承诺不再利用该项目进行任何形式的筹款活动。 对于安庆华的说法,方红和谢丽均不认同。方红对《公益时报》记者做出了三点回应:第一,该项目是帮助大学生参加黑苹果大赛的一个公益项目,作为老师应该支持锻炼孩子;第二,“书香中国”这个项目中最核心的一点是使用社会企业可持续的方式来做,项目本身具有造血功能,通过义卖、夏令营等模式来自造血,而不是用完基金会的支持后弹尽粮绝,这是区别于“小陶子”的最重要一点;第三,两个事情没有任何利益冲突,公益组织的领导者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支持更多大学生。 同时,方红表示,“摆书摊”的方法并非“小陶子”一家独有,没有涉及到专利的概念,谈不上抄袭,自己不会道歉。 谢丽虽然向记者坦言在项目设计时分析过“小陶子”的案例,但也坚持:“做任何项目都会有借鉴,查找相关资料,‘小陶子’是一个优秀的案例,我们想吸取其成功经验,进行改进与创新,并没有所谓的‘抄袭’。” 追究还是鼓励? 抛开“书香中国”对“快乐小陶子流动图书馆”的借鉴是否构成“抄袭”不谈,实际上,类似的争端绝非个案。近几年,为了鼓励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众多针对在校大学生设计的公益项目的评选活动层出不穷,也出现过学生团体直接复制公益组织成熟项目进行参赛的现象。 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红丹丹)主任郑晓洁告诉《公益时报》记者,单单在“益暖中华”比赛中,就有不只一支团队运用了红丹丹的现有项目中的概念。“都不是借鉴的概念了,因为项目名称就用的我们的——假如给我三天黑暗。” “益暖中华——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是由谷歌发起,通过征集公益创意、资助获奖项目的形式,来倡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的比赛。 “假如给我三天黑暗”是体验式项目,通过正常人对盲人生活的体验,来呼吁更多的人关心盲人群体。郑晓洁告诉记者,红丹丹作为一家致力于用声音解说技术为视障人提供无障碍文化产品服务,倡导社会为视障人群提供融合性支持环境的ngo,早在2005年就已经推出该项目。 与安庆华的反应不同,郑晓洁并未追究参赛学生的责任,甚至没有与其正面沟通。“一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掰扯这件事,二是我不认为责任在于参赛选手,而是组委会。”郑晓洁认为,这种事情的发生,关键看大赛主办方的态度,坚持什么样的原则:“主办方是可以控制的,比如设计一个评比的条件,一旦发现项目是抄袭,那么就取消你的评比资格,用这个来制约参赛选手”。 针对郑晓洁的建议,yes总干事沈旻回应,“大学生黑苹果”是比较开放的项目,因为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所以在参赛流程上并未进行相关规定。 沈旻表示,“大学生黑苹果”鼓励学生针对现有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进行项目设计。“可能有的社会问题公益组织没有发现,大学生们就设计出了一个全新的项目;但有的社会问题,公益组织已经在干预,那么我们鼓励学生去做一个模仿,从那些成熟的案例中获得启示,模仿也是一种路径,通过模仿那些成熟的项目,在自己的家乡或者读书本地,动员社会力量去做这样的改变,是好事情。理论上,我们不认为会对其它组织造成什么伤害,我们也不会允许不合适的行为出现。” 沈旻向记者举例,一支大学生团队就借鉴了“免费午餐”在新浪微博的推广模式,最后得到了企业的支持。“这没什么不妥,目前大学生在项目设计的创新性上还有一定限制,把成熟案例中好的东西拿过来,改良成他们易操作的模式,我们鼓励这么做。” 对此,郑晓洁也强调,要对借鉴者的目的进行区分。“你要看他拿了你的东西干嘛,我相信大学生一般都是没有什么恶意的,他用了你的项目,拿了钱去做了帮助人的事,这我很高兴。但如果你用这个去挣钱、去满足自己的利益,那我肯定是不允许的,我会站出来指控。” 而针对“书香中国”和“小陶子”的抄袭门事件,沈旻则强调,“书香中国”没有得到yes的支持,她本人对于两个项目的重合度并不十分清楚,无法进行评判。 品牌的意义大于专利 事实上,除了大学生会借鉴公益机构的项目外,基金会、草根机构、企业等公益主体之间也常常相互借鉴。在公益行业里,就有很多类似项目的存在。 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安利、九阳等多家企业都推出“爱心厨房”项目。2009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推出关爱贫困地区及灾区小学生的“爱心包裹”项目后,各种包裹类项目又相继涌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推出的“母亲邮包”分100元的“母亲贴心包”和200元的“母亲暖心包”两种,内容是贴近贫困母亲需求的日常生活用品,家庭小药箱、卫生巾、牙膏、洗衣粉、毛巾、毛毯、围巾、马甲、手套等等;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推出的“爱心营养包”是针对0—3岁幼儿的辅食营养补充品;壹基金的“孤儿温暖包”中则包括过冬衣裤、棉靴、书籍和爱心日记本……这些包裹类项目在产品招标、捐赠方式甚至邮寄渠道上都非常类似。 这些相互借鉴的行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公益行业创新性不足?是否可以认定为“抄袭”?还是应鼓励更多地复制?公益主体究竟应该秉持何种态度?对此,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认为:从全球角度看,我国现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水平很低,组织总量不够,人才不够,组织创新当然受了限制。“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一些新成立的的组织,甚至一些草根组织,都可能创新能力强一些,一些传统的机构,因为新的领导团队,也可能提高创新能力。”他补充。 而对于所谓的公益项目“抄袭”一说,刘佑平则认为如果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阶段来说,当下不要过于纠结于此:“因为一个好的项目能被人家复制,我个人觉得都是好事;但从公益组织发展角度来说,我们的公益组织要克服简单的山寨心态,致力于项目创新,山寨只能产生产品,却永远无法生成品牌。” 同时,郑晓洁则建议应一分为二地分析,项目设计要将公益创新和服务模式区分开:“如果是服务模式,那是可以复制的,并且复制得越多越好,这样可以通过不同人的推广,服务到更多的弱势群体;而公益创新,则是有专利有产权的,你复制当然就是抄袭。”她举例:比如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盖学校,这就是服务模式,谁都可以盖,但学校盖好了,用什么样的课件,这个课件就是创新,不能随便用。 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郑晓洁鼓励公益组织将一些特殊发明申请专利。据了解,今年4月,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推出国内首款金融助盲卡“助盲识币签字卡”,就由红丹丹设计,并已经向相关部门申请了专利。 而对于项目专利权,刘佑平则认为意义不大,“这是一个总量不够的时代,讲品牌意义,大于讲专利的意义。这两者有关联,但仍然有差别。专利是唯一的排他的,而再好的品牌也可以被人家学习和模仿。”(作者:张木兰) 来源:公益时报网 原文地址:http://gongyi.sina.com.cn/gyzx/2012-11-07/101038735.html
-
自媒体时代,公益组织拿什么拯救公关危机2012-11-08儿慈会微博危机回放: 官微22小时无回应引爆信任危机 最近,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儿慈会)9人出国考察,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事情的起因是10月24日下午14:56分,《新快报》的记者刘虎,在实名微博上用“【惊爆:儿慈会疑用公款出国考察】”等字眼,以网友爆料的名义,指出儿慈会10余人计划10月29日赴美考察,“极可能非正常使用善款”,并@儿慈会官方微博,要求解释。 该微博发出以后,儿慈会官方微博没有及时进行正面回应。该微博直到当晚8点之前,也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当晚8:17,该微博被有近2万粉丝的南方周末记者刘长转发,形成这个事件在微博上的第一个重要新闻爆发点。刘长转发的评论内容是“10几人的机票恐怕就要几十万吧?考察费用谁出,这是关键。”他的这个转发,得到22条网友的转发。其中一个转发的网友是有15万粉丝的迟夙生律师,她于 20:18分跟转,对微博内容无评论。她转发之后有119条转发,后来她于20:56 再度转发,评论内容为“盯住”,又有85条转发。 20点21分,有30万粉丝的“分享投资白文涛” 转发了迟夙生律师的微博,也是无评论内容的转发,有 30条转发;随后,有11万粉丝的“老徐时评”于 20:23也无评论的转发了迟夙生律师的微博,得到网友122条转发。至此,该事件逐步得到了更多网友的关注,开始形成一次严重的公关危机事件。 当晚21:50分,有366万粉丝的郑渊洁也转发了该微博,并迅速得到网友761次的跟进转发和291次评论,从而导致该事件持续升温和放大,最终该微博得到5000多次转播,1200多次评论。 儿慈会官方微博于刘虎的微博发出近22个小时之后,才发出一条新闻式的消息,内容为“应美国亮点基金会主席尼尔·布什的邀请,中华儿慈会拟于10月29日至11月6日赴美考察,考察团由中华儿慈会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一行9人组成,此行的目的在于了解美国社会公益慈善业,交流公益慈善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相关运作的体会,学习每个公益慈善文化中的先进理念和运作模式。” 社会化媒体的本质是互动 该新闻既没有正面回应“记者刘虎”微博对“非正常使用捐款”的质疑,也没有回应众多网友们关注的问题。随后更多传统媒体和网站跟进报道该事件,京华时报、中国之声、中国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纷纷就该事情采访儿慈会或做跟进报道。 在面对媒体采访中,儿慈会就网友关心的访问资金来源、出国考察是否是员工福利等内容进行了正面回应,应对相对合理,媒体报道也比较正面,总体上来说传播效果令人满意。同时,儿慈会也选择通过九游app官网下载官网、官方微博等途径,针对网友的质疑,逐步进行公开回应,并公开考察的行程记录和考察纪要,得到网友的认可,该事件也慢慢平息。 从事件本身来说,儿慈会使用非定向捐赠资金的理财收益到美国交流学习,长远来看,对促进机构的健康发展应该有积极意义;而网友关注资金来源、交流的目的和成效也无可厚非。如果儿慈会能第一时间就网友关心的问题进行公开回应,该事件发展成为一个公关危机事件的概率也很低。 该事件中以及近两年的公益信任危机中,从公益机构的应对和处理来看,我们感觉公益机构对于新媒体时代公关危机的处理水平确实有待提高。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本质是互动,因此及时互动是官方微博的第一原则。微博用户要对提及到自己的内容及时回应,特别是对于网友的质疑,那些有可能成为重大负面新闻的内容,从危机公关的角度来说,必须第一时间进行紧急回应。但在儿慈会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从“记者刘虎”发出质疑微博,到微博大规模扩散之间有长达5个小时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儿慈会官方微博却选择做了“鸵鸟”,任由网友猜测、演绎,而未进行任何回应,未能给出及时、合理的解释平复网友质疑。 在“记者刘虎”质疑微博发出22个小时之后,该事件已经爆发成为有重大影响的负面新闻,儿慈会才在官方微薄上发布了一条相关新闻,而即使是这条新闻,面对官博上网友的100多条评论和质疑,儿慈会也没有再进行任何的互动和解释,仿佛网友们的质疑都不曾存在过。 官微“说人话 不要说官话” 官方微博帐号管理中另外一条重要原则是,要“说人话不要说官话”,但儿慈会在面对网友的质疑是,选择的不是说“人话”——放下架子和网友平等互动、坦诚交流和沟通,而是说“官话”,选择发布一个官方新闻稿——不带感情的官样文章,且不正面回答网友质疑,而是发布八股式的新闻。最终该微博,让少数力挺儿慈会的网友也觉得失望,认为该回应是危机公关中的败笔。 随着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每一个组织和个人正在转变成为“自媒体”。特别对于公益组织来说,在当下环境中很重要的核心价值就是向社会传递温暖、爱、信任等正向力量。如何利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和公众互动,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传播机构理念、宣传自身公益项目,募集善款、公示项目运作情况、应对公众质疑已经成为公益组织当下非常重要的能力。 公益组织要应对社会化媒体时代这些变化,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另一方面要调整内部架构和流程。传统的组织,都是金字塔式的直线科层制管理架构,信息从底层汇聚到高层,决策从高层再传递到底层。这种管理架构,管理层级多,决策流程缓慢,而真正了解情况的一线工作人员无法参与决策过程。但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则是以网络状拓扑化结构,爆炸性传递,比如儿慈会这个案例中,“记者刘虎”的微博,在当晚8:00-10:00之间2个小时,便获得上千条转播,迅速发展成一个重大公关危机事件。因此,公益组织必须调整内部管理架构和决策流程,通过微信群等社会化媒体工具,打通组织内横向和纵向的沟通障碍,快速决策和应对突发事件。 重建信任关键在于透明和互动 社会化媒体时代,组织中每一个人都成为了潜在的新闻发言人,需要加强对传播、危机公关处理等能力的培训,而不是仅仅是传播官员对媒体负责。面对网友的质疑,所有了解信息的员工都应该第一时间将网友的质疑传递给组织,而组织液应该建立统一应对的机制,将真是信息即使传递给全体员工,避免机构和个人在表述上的矛盾。我们看到本次事件中,儿慈会实名认证的员工微博账户,在有网友向他了解情况时,面对所在组织的潜在公关危机,不是第一时间和组织沟通,让组织尽快处理,及时应对网友质疑,而是站在个人的角度采取撇清关系的回答方式,忘记了自己的所有发言同时也代表组织,应对有失妥当。 近年来,因美美等事件导致公益机构面临着普遍的信任危机,如何才能重建信任?关键是透明和互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透明是对公益机构运作和治理的要求,是机构自身的内功,也是重建信任的基础;但光透明还不够,更要学会和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学会持续、不断地利用各种社会化媒体工具和公众平等交流、坦诚沟通,让公众关注、了解并参与到机构的运作中来。不光把机构做成玻璃口袋,更要让公众有机会了解、看到口袋的透明,只有这样,最终才能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才有可能重建信任。 来源:晶报 原文地址: http://jb.sznews.com/html/2012-11/05/content_2263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