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国有我助力苔花绽放 | 爱心捐赠仪式在西安顺利举办2023-11-162023年11月2日,由中国儿童中心、全国少年儿童“双有”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强国有我项目主办,陕西省青少年宫协会、陕西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承办的“苔花绽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爱计划捐赠仪式在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顺利举行。现场百余名各地儿童中心代表参加活动。中国儿童中心党委委员、师资培训部部长潘振凯,陕西省青少年宫协会会长毛复平,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强国有我项目主任李青分别致辞。中国儿童中心党委委员、师资培训部部长潘振凯陕西省青少年宫协会会长毛复平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强国有我项目主任李青本次活动强国有我项目为儿童村的孩子们捐赠大米1万斤、蔬菜1000斤、衣服100件。(爱心物资)感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北京水精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市长安区瑞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大力支持,共同关心关爱困境儿童健康成长。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华儿慈会)于2009年9月10日获国务院批准,2010年1月12日成立,2016年9月1日荣获民政部颁发的首批《基金会法人登记证书(慈善组织)》和《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证书》,是民政部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华儿慈会的宗旨是“以慈为怀,从善如流,呵护未来,促进和谐”;坚持“公平、公开、公正、有效”的原则;倡导“人人助我,我助人人”的精神;走“民间性、资助型、合作办、全透明”的道路;按照“管理、运作、监督”三结合的工作模式,从医疗、成长、教育、文体等方面,对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年满18岁仍在全日制学校就读的困难学生、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处于困境或者有特殊困难的少年儿童开展帮扶活动,传播慈善理念,弘扬慈善文化。中华儿慈会强国有我项目,致力于关注留守流动儿童、脱贫地区乡村儿童、烈士子女等困境儿童的成长发展,为其提供教育助学、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帮扶,尽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的困难,助力青少年儿童实现自我价值。
-
979副“瞳爱牌”爱心眼镜抵达青藏高原!2023-10-26今日霜降,秋已暮、露成霜,人间至此秋色尽。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国内大部分地区受到冷空气影响,青藏高原地区更是“高处不胜寒”,日间气温已经降到了4℃。在冬季来临之前,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学生收到了瞳爱救助项目提供的979副眼镜,帮助他们度过一个清晰明亮的冬天。今年6-7月,瞳爱项目组联合来自华厦眼科医院济南、青岛、聊城、菏泽、临沂等分院的眼科医生组建爱心医疗队飞抵雪域高原,对西藏日喀则市的一区四县13所学校、10741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近视、斜视、弱视筛查,为患有斜视的儿童进行了免费矫正手术,并为将近一千名中、小学生免费配镜。经过两个月的制作和运输,孩子们在入冬前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瞳爱牌”爱心眼镜。此次活动的镜片及镜架,由上海依视路视力健康基金会支持。项目组一直关注藏区青少年的视力健康问题,几乎每年都携手眼科专家开展“西藏光明行”活动。仅2020年以来,就为9233名藏族儿童进行了眼病筛查,为56名儿童开展了免费斜视矫正手术,为超过1500名近视儿童免费配镜。在义诊筛查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项目组不仅直接改善了当地儿童的视力状况,孩子们的健康、容貌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改善,当地家长对眼健康的观念也悄然发生着改变。藏族小学生错楞(化名)在西藏日喀则县读小学四年级。小时候,他只知道自己的眼睛看不清楚,却从来没有进行过专业检查。直到2020年,项目组在当地学校开展义诊筛查的时候,错楞才知道自己的裸眼视力只有0.1/0.15,远视度数高达1000度以上,患有远视性弱视。在了解到错楞的家庭情况后,项目组为他开展了免费治疗。桑珠(化名)是个漂亮的女孩子,有着大大的眼睛和灿烂的笑容,虽然戴着眼镜,她的眼睛还是眯成了一道缝。今年夏天检查视力的时候,桑珠的矫正视力依然不达标。经过询问才知道,虽然度数在涨,但是她的这副眼镜已经带了3年多,从来没有更换过。医疗队立即为桑珠更换了适合她的眼镜,还为她建立了专属的眼健康档案,实时追踪她的视力发展变化,便于及早发现病变迹象,及时干预。义诊筛查的间隙,带队的眼科专家还为学生们开展了眼健康科普宣讲,帮助当地儿童建立良好的用眼习惯。对于藏区家长而言,“手术”曾经是一个难以触碰的禁区。2021年,项目组前往西藏日喀则地区开展义诊筛查,将近百名儿童被发现存在斜视问题,但仅有10名家长同意接受手术治疗。然而,在揭下纱布,看到孩子们健康的双眼时,家长们对手术安全性的疑虑就已经打消,取而代之的,是对医疗团队专业水平的认可。康复的孩子,也成为了项目组在日喀则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活招牌”。观念的改变,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健康,也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今年,医疗团队不仅为藏区带去了先进的手术设备,搭建了良好的手术环境,也为当地输入了更专业的斜视手术及人才队伍,帮助当地眼科医疗可持续发展。